基于“雨课堂”的多层次教学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Web前端技术》课程教学心得
信息工程学院 刘小娇
本学期我教授的课程是《Web前端技术》,该门课程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正值我校迎接本科合格评估的关键时期,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水平符合评估的要求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对课程进行了全面的钻研与反复的磨练,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上力求创新,力争达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结合目前疫情反复常态化管控的背景和我校大力推广的线上教学平台“雨课堂”,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探索与实践。
一、从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案等方面着手,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
首先,我针对该门课程的授课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技能及情感态度等。我的授课对象是今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升本的学生,在第一次课的时候,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从问卷调查中,我了解到部分学生在专科时学过这门课程,但理论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实践动手能力偏弱,而有些学生则是零基础。针对这些情况,我对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侧重点做了相应的调整。
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学情,从知识、能力、情感三个方面制定了每次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深度挖掘每一次课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技强国精神、专业素养、科研精神、大局观等,梳理契合的课程知识点,挖掘相关思政案例。
第三,为多层次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做好充足的习题库和课件资料库。每次课前都会将理论习题和实践题目进行反复核验与相关知识点的匹配程度,并上传至“雨课堂”线上教学平台的资料库中,方便教学时发布与使用。
二、大胆创新探索与实践基于“雨课堂”平台的多层次教学模式
本学期开学初,因疫情的缘故,第一周为线上教学。我充分利用雨课堂平台的优势,结合备课时的习题准备,积极与学生互动,抓住第一堂课的重要性,从为什么学习本门课程、该课程都会学到什么、应该如何去学习该课程等方面,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恢复线下课后,我依然每次上课均使用雨课堂平台,进行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的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使得少数未返校的学生能与线下课堂的学生保持同步。基于雨课堂平台我作了如下的探索和实践:
(1)通过雨课堂的扫码签到功能,学生每次课前用手机进行扫码签到后把手机放在班级手机袋中,节约点名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和到课率。
(2)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注意力,设置了很多的提问、练习演示环节,通过雨课堂的随机点名功能,实现与学生较好的互动。
(3)理论课结束后通过雨课堂发布课后线上习题,对满分的学生加分,未完成的学生进行扣分,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巩固了理论基础知识。实验课后亦通过雨课堂发布实践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在实践教学当中,通过完成当堂的实验任务提交至雨课堂则可以加分的方式,提升了学生动手的积极性,杜绝了上机课学生玩手机的情况,学生积极讨论,学习气氛浓厚。
(4)通过雨课堂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对学生习题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回顾讲解,尤其是正确率较低的题目重点讲解。
三、课后及时总结,进行课堂反思
每次课程结束后,我都会及时回顾备课和上课过程,分析在本堂课中有哪些做得较好的,哪些是不足的,课上发生的自己没有预料到的情况是如何处理的;哪些问题在备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有哪些反映,下堂课教学要着重注意的。通过每次的课堂教学分析,总结教学经验,使得教学有了较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在教学的这条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要学习和提升的方面也有很多,要把每一步走扎实,深挖自己的教学基本功。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因此,为了能为国、为党培养出能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人才,我仍需不断创新和努力,力求做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听万节课,多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同时不断更新迭代自己的知识面。